提及近年来现象级的潮玩 IP,POP MART 旗下的 Labubu 必定占据一席之地。明星手袋旁的它、社交媒体刷屏的它、二手市场溢价数倍的它,早已超越 “玩偶” 的定义,成为潮流圈的标志性存在。然而伴随高热度的,是始终未断的争议:“长相奇怪,凭什么火?”“不过是资本炒作的丑萌噱头”—— 这种不解,不仅存在于国内消费者中,也曾是日本网友对这个 “爆款玩偶” 的普遍印象。
直到一组 Labubu 原版插画在日本社交平台流传,风向悄然逆转。有日本网友在转发时直言:“若只看潮玩形象,或许会对它的走红感到困惑,但见过原作者笔下的插画,才懂这份可爱有多特别。” 评论区里,类似的惊叹不断涌现:“这分明是《姆明谷》里会出现的奇妙生物!”“第一次发现 Labubu 的眼神里藏着故事”“终于明白它能火的原因,不是营销,是真的有魅力”。这场 “认知反转”,撕开了 Labubu 走红的第一层真相:它从不是凭空出现的 “丑萌符号”,而是带着完整艺术基因的 “童话生物”。
展开剩余64%Labubu 的创造者 Kasing Lung,将北欧神话的神秘意境与蒂姆・波顿式的暗黑童话美学熔于一炉,才赋予了这个角色独特的灵魂。在原版插画中,Labubu 并非潮玩上简化的 “圆头圆脑” 模样:细腻的线条勾勒出它略带忧郁的轮廓,灵动的眼神里藏着孩童般的好奇与疏离,暗色调的背景中又点缀着温柔的光影 —— 这种 “阴郁与可爱并存” 的气质,像极了《姆明》系列里那些藏在森林深处的精灵,既带着童话世界的纯粹,又有着能戳中成年人情绪的细腻。正是这份 “不迎合大众审美的独特性”,让 Labubu 在同质化严重的潮玩市场中,埋下了成为 “长线 IP” 的伏笔。
不过,原版插画的艺术感与实体潮玩的呈现,确实存在着明显差异。为了适配工业化生产与潮玩的便携属性,立体化过程中,插画里复杂的线条细节被简化,暗黑氛围被削弱,更突出 “萌趣” 特质;市面上流通的 Labubu,更多被赋予 “潮流单品” 的定位,人们买它或许是为了搭配穿搭、追赶热度,却鲜少有人了解它背后的童话设定;而原画中的 Labubu,更像 “艺术角色”,每一幅作品都在讲述它的世界观,传递着创作者的审美表达。这种差异,也正是当初 “丑萌争议” 的根源 —— 多数人只看到了潮玩的 “简化版”,却未触及角色的 “完整版灵魂”。
不可否认,POP MART 的盲盒玩法、明星带货与社交媒体推广,为 Labubu 搭建了走向大众的桥梁,让它在短时间内实现 “全民爆红”。但日本网友的认知转变也印证了一个道理:营销能让一个 IP “火一时”,却无法让它 “火一世”。就像有人将 Labubu 比作《精灵宝可梦》里的耿鬼、顽皮弹 —— 初看 “怪异”,却因独特的角色个性让人越看越喜欢。如果没有原画中那份 “暗黑童话气质” 作为内核,再密集的营销,也只能让 Labubu 沦为转瞬即逝的 “网红爆款”。
如今再追问 “Labubu 为什么能火”,答案早已超越 “丑萌 + 营销” 的浅层解读。它的走红,是资本运作与艺术价值的双向成就:营销让更多人看见它,而角色本身的独特性让人们记住它。但对于这个正走向成熟的 IP 而言,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—— 如何跳出 “炒作跟风” 的怪圈,让更多人读懂原版插画里的童话意境,让 Labubu 从 “潮流单品” 真正成长为有记忆点的文化符号。毕竟,潮玩的热度会褪去,但有灵魂的角色,才能在时间的考验中,成为跨越代际的经典。
发布于:四川省富腾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